“根据以下材料,选择一个角度,起草自己的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选择自己的风格。
物有其属性,水为淡,盐为味。水加水还是水,盐加盐还是盐。酸、甜、苦、辣、咸,五种味道和谐共存,相得益彰,创造出多种风味。事如此,事如此,人如此。 ”
今天中午,江苏日报融媒体记者特意邀请了我市多位著名高中语文教师对本次高考作文题目进行点评。
标题很“中国”,重点是“百味”
复习题目是写好作文的第一步,也是极其关键的一步。曾在苏州工业园区苏州大学附属中学任教的语文特级教师高万祥评价,今年江苏高考作文题思辨性、哲理性、深刻性、丰富性、包容性,在全国高校中名列前茅。近年来江苏高考作文题中最好、最全面的。困难的问题。
曾在苏州中学任教的特级语文老师文敏就这一话题进行了分析。他认为,选题的内容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级是前两句话。这部分是介绍,用“水”、“盐”等形象来介绍味道。第二层,一句“酸甜苦辣咸,五味调和,并存相辅,百味俱全”是问题的焦点。其中,“五味”、“百味”为题名,揭示哲学内涵和意义。这是提醒考生的重点,也是考试构思和编写的方向。最后,“事如此,物如此,人如此”的层面,既说明了选题的局限性,又显示了其开放性。 “围绕关键词给出的大纲可以写关于物体、事件和人的内容,但不能偏离主题。”敏文说道。
高万祥认为,今年的论述题非常“中国”。 《燕子春秋》提出“和如汤”——汤是由各种不同的味道混合在一起,得到统一的味道。中国社会学鼻祖费孝通先生晚年也提出“人人欣赏自己的美,他人的美也是一样的,美是共享的,世界是和谐的”的文化理论。
议论文更容易写,而叙事论文有望获得高分。
根据材料写议论文是大多数考生的选择。两位名师提到,文化、文明、生活等都可以成为讨论的对象。
如何深入挖掘论证?高万祥表示,事物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共生”是一种美好的状态。对于一个人来说,如果他所涉足的领域足够宽广,不同领域之间相互促进,他就能融合发展,成功跨界。就一个团队而言,虽然团队成员各有个性,但如果能够发挥各自的优势,就能够共存、共存。就文化而言,主要要分析“五味不和”的原因,往往是“执念”太深:执着这个,不执着那个;执着这个,不执着那个;执着这个,不执着那个。执着于始,不知其终,达不到孔子所说的“两头扣”。如果你坚持一件事的本质,而看不到万物之美,你就无法“百味俱全”。 “人生百味,先苦后甜,年轻人要吃点必要的苦,这不是对所有考生最好的忠告吗?”敏文认为,这样的角度更贴近考生的日常生活,更容易写。
敏文提醒:“写叙事比较难,但只有写好叙事才能得高分,甚至满分。”高考作文题往往都是宏大的主题。高万祥建议考生写记叙文应从自己熟悉的话题入手。 “你可以写你最熟悉的课堂故事,关键是写学生们如何在丰富、精彩、难忘的集体生活中展现自己的才华,融入、共存。尊重个性,共存,这就是秘诀为了一个团队乃至一个国家的繁荣,”他说。
对于学生如何练好作文,文敏也分享了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他认为写作没有技巧,关键在于生活。只有热爱生活、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勤于写作、勤于练习,才能写出一篇好作文。
(江苏日报传媒记者 袁一金冉文 摄/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cggzpj.com/html/tiyuwenda/13152.html